神交十年初见面

时间:2021-12-02 09:13:57

嘉祐元年(1056),王安石与神交十年之久的同乡兼师长欧阳修在京城首次会面,联结他们之间友谊的纽带,就是王安石的好友曾巩。

早在庆历四年(1044),曾巩还未考中进士、家居南丰的时候就给当时任知制诰兼谏官的欧阳修写信,极力称道王安石的德行、才学。信上说,我的朋友王安石,文章很古雅,人品与文品十分相称,虽然他已经考中进士,但当今知道他的人并不多。曾巩还告诉欧阳修,王安石非常自重,不愿意在社会上扬名,但对欧阳修非常敬重,曾对自己说过,除了欧阳先生外,世上无人能了解我。曾巩在信的结尾强调:一般的人即使千万个被埋没,也不值得可惜。可是像王安石这样的大才,一个也不能失去。如果先生能向朝廷推荐,将来他一定会大有作为!很不凑巧,当时欧阳修正新任河北转运使,离开了京城,这封信没有及时收到。庆历六年(1046),曾巩又再一次给欧阳修写信,举荐王安石,反复地称赞王安石文采出众,品德与文章相称,是古今罕见之才,切不可失。同时还向欧阳修推举受到王安石赞赏的王回、王向二人,称赞他们的才能非常卓越,言行完全符合儒家规范,又丝毫不愿意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,颇有古君子之风。并随信附上他们的几篇文章,请欧阳修审评。

曾巩的两次来信,引起欧阳修的高度重视。他随手拿起王安石一篇题为《读孟尝君传》的短文来读:“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,士以故归之,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。嗟乎!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,岂足以言得士“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”,文章开头的这个观点,石破天惊,打破了以往的传统看法。“有胆量!”欧阳修暗暗称奇,“不然,擅齐之强,得一士焉,宜可以南面而制秦,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?“痛快,犀利,在一气呵成之中又多转折,好文章!好文章!”欧阳修不禁拍案叫绝。他一口气将王安石写的几篇文章读完,深感这是一个有思想、有主见的不可多得的人才,文风也完全摆脱了浮糜、媚俗的时文习气。他立即决定将这些文章编入当代名作选集《文材)之中,供太学生们参考、揣摩。庆历七年(1047),欧阳修上书为新政领袖杜衍、范仲淹等人辩解,卷入“朋党之争”的漩涡,被贬为滁州太守。曾巩侍奉父亲进京,借暂住金陵的机会,顺便前往滁州,与欧阳修相聚了二十多个日日夜夜。他们交谈中,欧阳修多次夸奖王安石的文章“文字可惊,世无所有”、“使如此文章,不光耀于世,可说是我们这一辈人的耻辱”;同时也指出王安石今后在创作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;并要曾巩转告王安石,自己很想和他见面,不知能否设法来滁州一聚,因为“心中有万事,非面不可道”。曾巩在《与王介甫第一书》中,如实地告诉了王安石,欧阳修对他的高度赏识。

自此以后,王安石在欧阳修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至和元年(1054),王安石在京多次上状辞免集贤校理时,恰好御史台缺少两名谏官,欧阳修立即向仁宗皇帝上书,举荐王安石、吕公著两人充任。札子中称赞安石“德行文学,为众所推,守道安贫,刚而不屈”,介绍安石“久更吏事,兼有时才,曾召试馆职,固辞不就”,认为只有像王安石这种“沉默端正,守节难进之臣”,才是充任谏官的最佳人选。后来,王安石进群牧司任职,欧阳修为母丁忧期满,回到汴京,被拜为翰林学士,至此,这两位年龄、资历都相差悬殊的文坛名人才得以相见,了却了他们心中多年的愿望。

会面的那天,王安石怀着兴奋而又不安的心情,很早就来到欧阳修的府第。在书房里,王安石望着眼前这位比自己大十四岁、面目慈祥的老人,心中不禁油然生敬。他上前一步,躬身施礼,诚挚地说道:

“前辈对晚生的关怀与鼓励,子固兄全在信中一一道及。延至今日才造府拜访,请恕晚生不敬之罪。”

“哪里,哪里,介甫的人品,老夫早已耳闻;介甫的文章老夫也早已拜读,真不愧为我们临川一方的才子!”欧阳修边说边招呼王安石就座,脸上露出和善的笑容。

“前辈托子固兄转示晚生,为文宜开廓大度,勿用造语及模拟前人,这确是深得作文三昧的金玉良言。晚生已牢记在心了。”王安石动情地谈起从曾巩信中所得到的恩师的谆谆告诲。

“其实,这些看法,韩昌黎夫子早就说过。他所提倡的‘能自树立不因循’‘师其意不师其辞’的主张,关键不就是创新吗?介甫的文章不少颇有新意。当然,古代圣贤的道与文,都是我们的楷模;但我还是这句‘孟韩文虽高,不必似之也,取其自然耳。’”欧阳修娓娓地阐述着自己作文的体会。

就在欧王会面的第二年,王安石群牧司判官的三年任期已满,为了解决大家庭生活的燃眉之急,他又一次上书请求外任。此时正逢不少地区发生水灾,欧阳修在《再论水灾状》中,向仁宗引荐包拯、张環、吕公著、王安石等四人治水。他认为,王安石是一个“学问文章,知名当世,守道不苟,自重其身,议论通明,兼有时才之用,所谓无施不可”的难得之士,应该委予治水重任。但最后朝廷还是同意了王安石的申请,任命他以太常博士的头衔实任常州知府。离京前夕,欧阳修送给王安石一首七律《赠王介甫》:

翰林风月三千首,吏部文章二百年。

老去自怜心尚在,后来谁与子争先?

朱门歌舞争新态,绿绮尘埃试拂弦。

常恨闻名不相识,相逢樽酒盍流连。

诗中把王安石比作李白、韩愈,对他的安贫乐道、不肯与时俯仰的狷介品格进行了充分的肯定;字里行间,流露出长者对后辈的奖掖、爱护与期望;同时也表现了文坛领袖欧阳修谦虚大度的开阔胸襟。王安石到常州任上后,给欧阳修和了一首七律《奉酬永叔见赠》:

欲传道义心虽壮,强学文章力已穷。

他日若能窥孟子,终身何敢望韩公?

抠衣最出诸生后,倒常倾广座中。

只恐虚名因此得,嘉篇为贶岂宜蒙?

王安石在这首答诗中对欧阳修表达了钦佩之情,并表示了自己希望能像孟轲那样,做一个传播道义的思想家、政治家,而不敢以文坛泰斗韩愈自许。他赞誉欧阳修像东汉蔡邕在宾客满座的场合下,倒穿鞋子迎接年幼的王粲那样,热情地对待后进;同时又担心自己将来徒有虚名,辜负了欧阳修的奖掖与厚望。这些都表现出王安石头脑冷静,对自己有较为正确的评价。欧王的友谊,在宋代文学史上也是值得大书的一笔。